用字母来骂人
“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,一月不读书开始会爆粗,一年不读书智商输给猪。”
网上有网友这样说,这话虽然有些粗陋,却是实话。
长期不阅读,会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,也会让自己的沟通力、表达力下降。
对外界的感知力也随之下降,写不出优美的文字和漂亮的文章是很正常的事。
或许曾经文思泉涌,但几年几个月不读书也不写作的话,
就会越发什么都写不出来,甭管上学那会自己的作文是不是常被当作范文。
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同感,每次写朋友圈就要想很久,即使几个字也要想很久,不知道怎么表达。
当想去赞扬一个人时,只能用“NB”,或骂人用“TMD”,“SB”,感叹时用“WC”这些字母来表示了。
这也就是不读书带来的后果,阅读理解、写作、表达、深度思考的能力已经逐渐退化了,
就像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的尾巴。
杨绛说:"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,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,懂情绪会思考的人。”
上了短视频当
如今现代人的语言障碍、卡壳、词穷,毋庸置疑是不读书造成的。
当然也是短平快的信息造成的,网上的图文、视频越来越碎片化。
文字博主都不敢写长文和长句,生怕太长了读者不敢看,
视频更是如此,本来信息量就少,也是越做越短。
之前抖音、快手的短视频可能会控制在15秒之内,而现在往往一两秒就结束了。
因为长了没有人有耐心看下去,所以每几秒来一个金句一个梗,
否则用户注意力不集中就跑掉了。
为什么视频越来越短?
因为短,很容易看完,长的即使再精彩,用户很难有耐心看完,
看不完就影响完播率,完播率少就影响推荐,影响推荐就会看得人更少,看得人少就会影响粉丝数量,从而直接影响收入。
文字也是一个道理,一二百字很容易读完,三五千字的文章除了作者本人,很少有用户有耐心看完。
短了自然没什么含金量,多数为了博眼球而已。
短平快使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,用户更喜欢“爽”的内容,而非深度内容。
网上供给的信息如此,用户接收得多了,语言能力自然就退化了。
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,因为长期不读书、长期被互联网碎片化信息所侵蚀,不读书,更不去读晦涩难懂的书。
被短平快的短视频,这种精神鸦片腐蚀久了时,在关键的时候想讲几句文邹邹的话可是难上加难。
读书,如喝中药
长期不读书最大的影响就是容易词穷,比如看到美好的事物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它的美。
“几天不读书就会觉得言语匮乏,几周不读书连对文字的感觉都一起迟钝,几年不读书会变得不会思考”
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。
或许只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,自己才真正属于自己,不被外界支配。
哪怕再忙,一天看几行几页也好。
如今,人人抱着手机刷短视频,边刷边傻呵呵乐,
当一说到读书时就像跟喝中药一样,直摇头,多数时候没看几页就把书扔一边去了。
倘若觉得一本几十万字的书,实在难以坚持看完,那么也不必太勉强,
假如能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找一篇文章看看就会受益很多,
比如看看报纸、杂志、美文或自己喜欢的某个报刊,
一天短短的几分钟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。
语言贫瘠,满腔情绪找不到出口,想出口成章结果硬要搜刮肚肠,憋半天来一句字母,这完全戳中了大多数人。
当书读多了,夸人时的词就不仅仅只局限在“好帅”“好棒”了。
看综艺你会发现,有的明星确实才华横溢,《王牌对王牌》因为贾玲、杨迪的存在而更精彩。
而有的明星,歌名猜不来,成语也接不来,你比划我猜就更不行了,更别提其他的了,这就是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啊!
读久,不吐不快
凡事,并非立竿见影,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,可能需要坚持几年甚至很多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。
拿读书和写作的关系来说,只有坚持多年以后,才会收获到坚持带来的好处。
读一本书,可能读完很快就忘干净了,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,
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,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。
即使忘记了一大半,但框架是什么、中心思想是什么,还是记得一二的。
书籍通常成体系、有逻辑,在读的过程中如能做笔记,
或读完了后再复盘一下,对某一项知识就有了全方位的认知。
假使还能对书籍复盘几次,那就是对逻辑能力、语言能力的一次锻炼。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主持的,而董卿做到了,
她靠的是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,即使在中央台主持人的宝座坐得相当稳固了,
但她依然每天抽出一小时用来读书。
当习惯变成了爱好,书香把董卿浸染成气质脱俗、出口成章又荣辱不惊的女子,
中秋晚会上,当需要主持人说些描述月亮的古诗词,其他人都乱套了,唯独董卿从容不迫,信手拈来。
也许一本书看时觉得好难理解,需要一段段反复看,才能大致读懂。
可待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后却发现,突然之间就如醍醐灌顶,
有种有好多话要说要表达,不吐不快的通透。
中专毕业的汪涵,从打杂到年入两千多万,他的应变能力不是天生的。
“很多人以为我是凭空变成这样的,其实我背地里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。
我大概从十几二十年前,天天躲在家里不断地看书,
而且经常是从夜里九点看到早上七点。"
特别欣赏三毛的一段话与大家一起共勉!
“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,
许多时候,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,不复记忆,
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、在谈吐上、在胸襟的无涯,
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