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不由衷
【名称】言不由衷[yán bù yóu zhōng]
【释义】由:从;衷:内心。“言不由衷”: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,即说的不是真心话。指心口不一致。
【出处】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”杨伯峻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此后演生出成语“言不由衷”。
【示例】“旋复下一通令,洋洋洒洒,约一二千言,小子因他言不由衷,不愿详录。” (摘自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二十八回)
【语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。含贬义
【近义词】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 口蜜腹剑
【反义词】由衷之言 言为心声 肺腑之言
言不由衷与口是心非、有口无心的区别
“言不由衷”与“口是心非”意义相近,两者都指心口不一致的意思;区别在于“言不由衷”多形容说话不坦率,有时也含虚伪、欺骗之意,但语意份量较轻;“口是心非”形容虚伪、欺骗的言行,语意份量较重。
“言不由衷”指心口不一,说话虚伪敷衍,含贬义;而“有口无心”指说话冒失、随便,是中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