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非法网贷、网上贷款有什么法律风险?

时间:2025-01-09 14:00:15


网上非法贷款层出不穷 小心有陷阱!

近日,有网友反映,关于金融贷款的“牛皮癣”广告随处可见。在一些社交平台上,这类帖子正在流行蔓延。这类帖子有一些是“资金周转”,也有一些往往都是一篇几行字的配图“小作文”,发帖者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获得流量。

图片来源网络

发帖者大量发布这类“小作文”的意图,是以此推广各类金融贷款渠道,或者是引诱缺乏防范意识的网友步入网络赌博的陷阱,目的是吸引潜在用户办理贷款,从而推广者赚取佣金。

但是这中间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:一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放款资质;二是金融机构如何保证借出去的钱申请人有能力还款;三是推广者的人身权益和个人权益如何保障?

潜在风险分析

此类贴吧每日都会有大量此类帖子刷新,甚至有的贴吧中全都是此类“小作文”,发帖者与回帖的“托”一唱一和,热门帖能“叠楼”到数十页之多。

网络上还有一些帖子最后变成发帖者“拉人头”集资的方式之一。据《中国经济周刊》报导称,他们记者根据这类帖子的线索,用微信添加了来自沈阳的掮客(中间人,介绍人),对方称自己有渠道“融资”“融房”,为名下无资产且征信良好的客户办理大额贷款。

图片来源网络

据悉,其所谓的挂在客户名下的房产、车等资产均是为了虚构贷款资质,某些不怀好意的银行信贷员为了收取“好处费”,则是为这种非法渠道的“内应”,双方里应外合,以客户的征信作为“筹码”来骗取银行贷款,或者实施其他非法行径。

如果该行为构成事实,其中就有潜在的风险:

首先,银行员工(负责对接)和那个掮客就存在骗取贷款,票据承兑、金融票证罪的风险,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
应当指出的是,欺骗手段必须是针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施的,换言之,如果金融机构中具有发放贷款,出具金融票证权限的工作人员知道真相,甚至唆使行为人提供虚假材料,应认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涉嫌违法发放贷款,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等罪。

其次,如果这个所谓“客户”真的允许别人在自己名下”挂套房“、”挂辆车“做贷款资质来骗取银行贷款以及实施其他非法行径,此一行为构成事实,极有可能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起诉。

根据刑法287条,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,服务器托管,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者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,情节严重的,处以三年以下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

温馨提示

近年来,大数据、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的授信环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,能够非常精准地去判断客户的授信准入条件,同时也提高了贷款资产的业务效率。但是由于部分审核的数据并不完全属于银行,很难跨部门调用数据,因此银行会采取线上评审模式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审模式,有时候在部分环节会加入人工审核授信,在依赖人工审核的环节,给伪造证明带来了可乘之机。


因此在此建议,当遇到网络贷款的广告时应擦亮眼睛,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还款能力再来选择是否要贷款。同时,当选择贷款这一服务时,应当提前了解选择的中介公司是否具备资质,以及放款的资金来源。推广者亦应该了解更多法律知识,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,不要陷入不正当的深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