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孰能无惑什么意思(教师节:读懂千古名篇《师说》,尊师道,敬师德)

时间:2024-10-25 14:46:38


清人蔡世远在《古文雅正》里说:

“师道立则善人多,然唐时诸人鲜推尊为师者,独有一韩子。”

中唐时期,很多士人都崇尚权力与金钱,唯独韩愈始终坚守古道,以学识为重。

公元801年,韩愈调任国子监博士,负责教导大唐有学之士。

可他却发现很多人对老师不屑一顾,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《师说》。

教师节到了,晚君再次翻开此书,这才读懂了那无私而伟大的师恩。

1

  • 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
译文:

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,谁能没有疑惑?有了疑惑,如果不跟老师学习,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,就始终不能解开。

洞见君说:

数学家华罗庚曾表示恩师王维克对他的影响,他说:

我能取得一些成就,全靠老师的栽培。

华罗庚年少时成绩很差,长期在班级垫底,同学都说他蠢不可救。

直到他遇到了数学老师王维克。

有一次,王维克批改华罗庚的数学卷子,偶然间发现他的解题思路很是创新。

尽管正确率不高,王维克还是立即找来华罗庚交谈。

原来华罗庚数学天赋极高,只是记忆力差,反应慢,难以跟上课堂节奏。

此后王维克每天放学后给华罗庚“开小灶”,给他答疑解惑,巩固知识。

经过王维克的辅导,华罗庚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,并开始挑战竞赛试题,研究高等数学。

在老师的指点下,华罗庚渐渐在数学领域大放异彩。

华罗庚从一个不被看好的“笨学生”到著名数学家,全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教导。

求学路上,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,解不开的难题。

若是独自琢磨,再聪明的人也会受困于此,止步不前。

而当你得到了老师的指点,便能迅速破除迷障。

俗话说,学海无涯,学无止境。

老师正是那一只只小船,载着我们渡过学海,驶向远方。

2

  • 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
译文:

从师的传统,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因此,无论地位高低贵贱,无论年纪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
洞见君说:

欧阳修曾说:师无长幼,达者为先。

在求知路上,拜人为师,看的不是年纪,而是学问。

清华大学博导柴继杰,就说过自己的求学经历。

他本是工人出身,耽误了好几年读书的时间。

33岁从中科院博士毕业的时候,自觉天赋不错,他便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后。

等他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,才发现自己的导师是一位年轻人,名为施一公。

柴继杰十分震惊,面对比自己岁数还小的老师,心中升起了一丝不屑。

施一公看了看他的简历及成绩,进行一番交流后,毫不客气地道:

“你专业基础太差,英语水平也很差,先从普通技术员做起吧。”

柴继杰顿时面红耳赤,羞愧不已,赶忙向这位年轻导师俯身请教学业。

在施一公的指点下,他开始每天读一份英语报纸,其他时间就研读专业基础。

一直到第三年,他才勉强跟得上实验室的教学进度,并由此正式开启了科研之路。

得益于施一公一点一滴的教学,柴继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,最终获得了多项世界级大奖。

谭嗣同曾说,为学莫重于尊师。

从上学的第一天起,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予老师足够的尊重。

即便老师尚为年轻,只要腹有诗书,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。

当你摆正了心态聆听教诲,就能增进学识,不辜负老师的授业之恩。

3

  • 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

译文:

古代的圣人,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,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;现在的一般人,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,愚人就更加愚昧。

洞见君说:

《论语》中有言,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

一个人读书学艺,只有学会收敛傲气,才能有精进自己的机会。

民国时期,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已名满天下。

一次,他在西苑演出京剧《坐楼杀惜》。

待演出结束,台下观众掌声雷动,可偏有一无名老者直摇头:“不好,不好。”

换作旁人,肯定对这老头嗤之以鼻。

可梅兰芳却用专车把老者接到住处,并虚心求教。

老者便问:“阎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,按梨园规定,应是上七下八,您为何八上八下?”

梅兰芳恍然大悟,俯身便拜,将老者视为老师。

从那之后,只要在西苑有演出,梅兰芳都会主动请教老者,是否有不足之处。

正是梅兰芳的不耻下问,这才使得他表演日益精湛,成为一代京剧大师。

现实中,有不少人工作以后继续进修,可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与地位,便沾沾自喜。

课堂上老师的话听不进,布置的任务也不屑一顾。

却不知,过分的自傲,只会使自己错失进步的机会。

古人常说,惟谦受福。

精进自己,从放低姿态,敬重老师开始。

4

  • 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
译文:

孔子说,几个人一起走,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。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,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,学问技艺各有专长,如此罢了。

洞见君说:

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黄慎从小酷爱画画,且天赋异禀。

等他十四岁的时候,画技已经十分高超,各种绘画技巧手到擒来。

对此,黄慎很是得意。

可一段时间过去,他开始发现自己的画技毫无长进,始终找不到原因。

于是,经人介绍他便去拜访当地知名画家上官周。

上官周初次见面,就叹道:你的画技比我高超。

黄慎听闻,顿觉后悔,不该来请教上官周。

谁知上官周话锋一转:“但也因此匠气十足,显得生硬呆板。”

黄慎恍然大悟,当即叩首拜师。

拜师后,上官周却不指点他画画,而是给他开出了一列书单,教他读书。

闲暇时间,他就带着黄慎到处游山玩水。

一年之后,他对黄慎说道:“你可以提笔作画了。”

黄慎的画相比从前生动形象不说,还有着一股书卷气。

最后,在上官周的点拨下,黄慎的画摆脱了工匠味,意境浑融而自然和谐。

荀子说,青出于蓝胜于蓝。

在这世上,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事事比你优秀。

老师也是人,也会有自己的不足之处。

但他一定会倾己所能,把自己的最核心的技能传授于你。

学会从老师身上取长补短变得更加优秀,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赠。

《论语》里说,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
老师,就是这样一个弘道之人,传知识,授技艺,指方向。

他们可能唠叨啰唆,但永远纯朴无私,把一生心血尽数倾注在学生身上。

等你功成名就的那天,有人嫉妒你、奉承你。

唯有父母与老师,会由衷地为你感到骄傲与自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