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城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公元1366一1393年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。历时28年,有百万大众参与营造。南京城墙包括宫城、皇城、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,布局不同于中国古代都城传统的方形成矩形格局,而是依山傍水、因形随势而建。其中京城城墙,据明朝陈沂《金陵古今图考》记载:“东尽钟山之南冈、北据山控湖,西阻石头,南临聚宝,贯秦淮于内外。横缩屈曲,九十六里。”全长96里(35.267公里),建有城门13座、水关2座、电兵窝铺200座、雉堞(又称墙垛、垛口)13616个。历经600年的沧桑岁月,南京城墙中宫城、皇城和外郭几乎损毁殆尽,唯独京城城墙依然保存有25.267公里,保存长度仍为世界第一。1988年,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(1552-1610年)在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中对于明代南京是这样描述的:“第二重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,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。它有十二座门(按:应为十三座门),门包以铁皮、门内有大炮守卫。这重高墙四周差不多有十八意大利里”,“论秀丽和雄伟……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。它真正到处都是殿、庙、塔、桥,欧洲简直没有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”。
我们今天所说的南京城墙(或者南京明城墙)指的就是南京京城城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