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,并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,是少女祭祀星神、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。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举行,因此得名“七夕”。
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,讲述的是天上的织女(代表织女星)与地上的牛郎(代表牛郎星)之间的爱情故事。据传,在天界有一织女,是天帝的女儿,她心灵手巧,负责编织天上的云锦。在人间,有一位名叫牛郎的孤儿,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。某日,老牛告诉牛郎,若在夜晚前往湖边,可以遇见正在沐浴的仙女,并娶其中一位为妻。牛郎照做,遇见了织女,二人一见钟情,结为夫妻,生儿育女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然而,天帝得知此事后大怒,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庭。牛郎带着儿女追赶,却被王母娘娘划出的银河阻隔,从此天各一方。王母娘娘感念他们的情深意切,最终允许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,由喜鹊搭成的“鹊桥”相会一次。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……
七月七,传统“七夕祭”,是中国七夕节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别称,牢记民间3大习俗,3大禁忌,日子越来越甜!
“3大习俗”
1:乞巧。这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,旨在乞求织女能赐给自己技巧,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。
穿针乞巧,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代,流传至今。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(或五孔针、七孔针),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,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“得巧”。
喜蛛应巧,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,并根据蜘蛛结网的疏密、圆正等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。
投针验巧,这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乞巧节俗,是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。妇女曝盆水日中,顷之,水膜生面,绣针投之则浮,看水底针影以验工拙。
瓜果乞巧,在山东济南一带,人们陈列瓜果乞巧,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,就意味着乞巧成功。
赛巧,福建一带的姑娘会比赛针线活,看谁做得快、做得好,以此作为乞巧的方式。
2:拜织女。七夕节的夜晚,少女、少妇们会聚集在一起,进行“拜织女”的活动。她们斋戒一天,沐浴完毕,在月光下摆上桌子,摆上供品,一起焚香礼拜织女。礼拜完毕后,大家围坐在桌子前,一边吃着瓜子、花生,一边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,如长得越来越漂亮、找个如意郎君、早生贵子等。
3:吃巧果。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极多,主要的材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不同地区巧果的做法和形状各异,但都寄托了人们希望灵巧的心愿。
再就是这天还有其它习俗。比如,晒书、晒衣。古代有七夕晒书、晒衣的风俗,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,但也有一些文人学士以此表达对时俗的蔑视。
供奉“磨喝乐”: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,即小泥偶,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,手持荷叶。旧时人们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、织女,借此实现“乞巧”和多子多福的愿望。
贺牛生日: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称为“贺牛生日”。这一习俗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,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而形成。
拜魁星: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。魁星主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
“3大禁忌”
1:不能晚回家。七月初七正值农历七月,此时已立秋,昼夜温差较大。若白天穿着凉爽,晚上气温骤降,晚归容易感染风寒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较低,更易受影响。因此,从健康角度出发,建议早些回家。
2:不能口无遮拦、骂人。七夕节应避免说脏话或口无遮拦地指责他人。七夕节是庆祝爱情、祈求美好的节日,营造和谐、温馨的氛围尤为重要。口无遮拦的言语容易破坏这种氛围,影响人际关系。“七”与“吉”谐音,七夕节被视为吉祥、美好的日子。因此,人们认为在这天说脏话或指责他人会破坏吉祥的氛围。
3:不能同房。七夕节这天,夫妻应避免同房。在古代,七夕节被视为祭拜先祖和神明的日子。人们认为在这天同房是对神明的不敬。然而,这一观念主要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,现代科学并未证实其真实性。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它仍然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保留下来。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,让我们携手同行,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。取传统文化之精华,去其糟粕,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,传承不息。在此,月下词诚邀诸君,共赴文化之旅,探幽揽胜。望君常顾,于此间,我们一起,聆听历史的低吟,续写华章……